中秋节又被称为“团圆节”
在扬州,不少市民将中秋节称作“八月节”,也有人将中秋节称作“团圆节”。其实,这是有原因的。扬州民俗专家曹永森在《明月四时有,何事喜中秋?——扬州中秋习俗谈》一文中说:“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,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,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,宋苏轼有《水调歌头》,早在宋代,人们就借月抒发‘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’的情感,赋予了中秋‘祈盼团圆’的主题。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‘团圆’这一主题来进行,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。”
【中秋节的传说】
最出名的传说
是“嫦娥奔月”
中秋节的主角是月亮,自然传说故事也离不开月亮以及月亮上的人物。
曹永森曾撰文写道:“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民间文学普查采风时,曾在扬州民间采录到多则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,如‘玉兔捣药’、‘吴刚伐桂’等,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是‘嫦娥奔月’的传说。”
老扬州曹德忠介绍,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中秋传说便是“嫦娥奔月”。“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死之药,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,成了仙,却被罚变成丑陋的蟾蜍在月宫捣不死之药。”曹老表示,后来这个故事逐渐演化出许多优美婉转的新情节,如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,晒得庄稼枯死,民不聊生。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同情受苦的百姓,登上昆仑山顶,一气射下九个太阳。不料,被射落的九个太阳皆是天帝之子,天帝便恼怒地将后羿和妻子嫦娥贬入凡间。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,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他。后来心术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之机,逼嫦娥交出不死药。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,当机立断将药一口吞下。随后,嫦娥就轻飘飘向天上飞去,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,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。
“月亮公公”并不是男的
在采访中,记者常听老扬州人说祭拜“月亮公公”。不少市民表示,月亮公公应该是男的。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
对此,曹永森曾在《中秋——祭拜月亮公公》一文中专门进行诠释。“清代女诗人言忠贞在《话雨楼诗草》卷二中用一首《芜城竹枝词》作为解释:满城齐供广寒图,宝塔明灯百果铺。博得嫦娥看一笑,月宫误作月公呼。言忠贞从方言谐音的角度,解释了‘月公’是一种误解。”
民俗专家韦明铧表示,扬州人一向崇敬有学问、德行高、受尊敬的女子,对她们,扬州人有一种特殊的称谓方法,即把女性的称呼改作男子的称呼,叫做“大大”、“先生”等。对神灵也不例外,嫦娥是受人尊敬受人崇拜的,当然也可以叫成“月亮公公”。
评论区
已有0条评论(点击查看)